全国人大代表杜彦良:推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 2019/04/16
  • 34

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创新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仍然存在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或多或少地相互脱节、融合不够,创新成果转化率不高,与市场结合度不够等问题,也存在部分科技工作者积极性不高、闭门造车与唯文论等现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革创新科技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机制,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习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提出:要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的精准对接,加快科技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把科技成果充分应用到现代化事业中去。这些都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要通过机制创新,深化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一要牢固树立创新是第一动力的发展理念,创新全链条激励机制,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如何推进新旧动能的快速转换,关键是创新动力机制,真正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的全局上。一是创新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科技创新管理办法与激励政策,改革创新科研立项、研发、评价与成果转化、推广应用机制。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与技术成果转移服务体制,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供有力保障,使其成为连接科研院所与企业的“红娘”。二是进一步完善细化企业为创新主体的相关激励政策,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积极性、主动性。三是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新机制,构建共同体,共建国家级、省部级创新平台,激励企业牵头申请各类研发项目,形成共建、共管、共享、共赢的新局面。促使基础研究与产品研发、核心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技术产品孵化与推广应用紧密对接,实现技术链与产业链的密切对接,达到推进高校学科建设与企业提升同步发展,真正实现企业与高校的融合。

二要进一步完善细化适应各类人才的管理办法与激励政策,建立系统配套的激励机制。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核心要素是人才,应探索适应科技人才研究的环境、条件,建立具有创新活力与相互竞争的管理机制。一是将各类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列入政府组织管理系列,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进行调整,容许人才流动,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二是“筑巢引凤”,积极吸引部分京津院士专家来冀指导合作,从技术咨询、技术指导,到联合申请重大项目、共建研发平台、共享研究成果,帮助其建立第二工作室。三是营造崇尚科学、尊重人才的氛围,激励科技工作者敢于创新、勇于奉献,做到在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环境上保障。四是科技工作者也要形成对自己从事科技工作的科学价值判断,紧密围绕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来调整科研行为与研究方向,将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三要构建以创新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一是根据我国科技强国战略与高质量发展目标,对现有不同类型的科技研究体系和研究平台进行梳理调整。二是组建和培育一批更加适应我国未来发展需求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中心,包括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特别是在涉及关键共性核心技术研究,面向未来前沿重大基础研究、战略性、颠覆性新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应加大投入力度。三是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战略,积极培育以区域经济发展为重点的协同创新平台,构建一批特色鲜明的创新体系。